发布时间:2018-10-09 15:03 我要投稿
华夏儿女在黄帝故里参拜
具茨山上中天轩辕阁
风景秀丽的黄帝故里景区
阳春三月 ,惠风和畅 ,春光潋滟 ,轩辕丘 、轩辕庙、黄帝故都、黄帝拜华盖童子处 、嫘祖洞……20多处黄帝文化遗迹和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 ,无不印证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这片热土割舍不断的联系。
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
黄帝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时间太过久远 ,认定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建都地,有何佐证?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文学研究了30多年黄帝文化。对于这个难题,他的回答是 :“史有明载,地有确迹 ,代有所传,物有所证,fxcm福汇外汇官网世所认同。”
史有明载 。刘文学说 ,2000多年来 ,历代文献中记载,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生于轩辕之丘,都于有熊。《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 ,居有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BBMarkets外汇平台娶西陵氏曰嫘祖 。”晋代皇甫谧的《帝王本纪》说 :“黄帝授国于有熊 ,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通鉴外纪》等皆云黄帝居有熊国轩辕之丘 。明代《大明一统志》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黄帝生于此 。”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明代《舆地广记》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于此故名 。”《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和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三部《新郑县志》皆说 :“轩辕丘在新郑县境,黄帝生于斯。”清代蒋廷锡撰写的《古今图书集成》、刘统勋等编著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皆说黄帝生于新郑县的轩辕丘 。
翔实资料印证黄帝活动足迹
地有确迹。黄帝与其臣属在新郑一带(含新郑、新密、禹州)有活动遗迹与纪念古迹 。据刘文学研究,黄帝与其臣属在河南的活动遗迹有86处 ,在新郑一带的就有46处 ,其中在新郑境内的25处 ,或以黄帝国号为名 ,或以黄帝父亲少典为名 ,或以黄帝教师为名,或以轩辕为名,或以黄帝为名 ,或以黄帝臣为名,如少典祠、广成庙、轩辕丘、黄帝庙等 。
代有所传 。关于黄帝的众汇外汇平台传说故事,在新郑流传很广 、很多 。1997年 ,刘文学搜集、征集 、归纳出版了一本《黄帝传说故事》,共收录了100个传说故事,其中有很多流传在今天新郑一带。如《有熊氏的来历》《黄帝出生》《黄帝选妻》《黄帝访贤》《嫘祖养蚕》《黄帝城》等。
物有所证。刘文学说 ,物有所证指的是史学界或考古学界以及炎黄文化学者认同的考古学文化和具茨山岩画文化的佐证。多数学者学者认为,在考古学上 ,裴李岗文化对应的是少典氏文化,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对应的是黄帝时代文化 。少典氏时代对应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在新郑境内有8处 ,黄帝时代文化对应的仰韶文化遗址在新郑境内发现了10处 。新郑一带发现的2800多幅具茨山岩画,被认为是黄帝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在全国黄帝文化中,唯新郑所独有。
世所认同。说的是历代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黄帝生于新郑、建都于新郑 ,以及在新郑一带的活动,是得到古今社会认可的 。对此,刘文学从七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一是全国100多座黄帝庙或祠,只有新郑的祠称为“轩辕故里”祠 。二是河南新郑一带发现的17座碑刻说河南新郑县是有熊国 、是黄帝出生地轩辕丘、是黄帝古都,新郑有轩辕故里祠 ,新郑人是轩辕故里人。这在全国具有唯一性 。三是从新郑有关黄帝的诗歌看,《新郑县志》收录的37首有关黄帝的诗歌有许多是记述黄帝在新郑县具茨山一带活动的,与历史文献所载黄帝活动遗迹基本一致。四是从有关黄帝的《日记》看,清人林则徐、王士正的有关日记也载明,轩辕故里在新郑。五是从天文方面看,唐代僧一行《大衍历》 、后晋《旧唐书·天文志》皆说新郑是轩辕黄帝居住地和古都。六是从姓氏起源看 ,后汉《风俗演义》 、唐代《姓源韵》的有关文字 ,都说新郑是黄帝故都城 。七是当今全国研究炎黄文化的学术团体及著名学者都认可新郑是黄帝故里 、古都 。如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先秦史学家等 ,权威学者钱穆 、周谷城 、许嘉璐、严文明、李学勤、刘庆柱、张文彬、朱士光等,均持此观点 。
黄帝文化源远流长
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旧有文化的关键源头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推动壮大的精神滋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是当代中国推动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推动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黄帝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 ,成为海内外华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在刘文学看来,之所以说黄帝是华夏文明的肇启者 ,是因为他肇造了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三大文明 。
“黄帝时期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涉及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层面,涵盖衣 、食 、住、行等各个方面 ,如发明创造房屋(宫室、銮殿、庙观、城池) 、衣裳(布帛 、丝绸 、冠冕、足履) 、车船(战车 、指南车 、记里鼓)、阵法(风后八阵) 、兵器(弓箭、弩、刀、盔甲) 、音乐(箫、琴、钟 、鼓、号角、磬)、文字、算术、历法、图画、医药、祭祀 、婚丧、铸铜等。”刘文学说,黄帝时期,中华民族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推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生产经验,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也就是从黄帝时期开展的 。
“史书记载,黄帝族长居于统治地位 ,势力强大,占据地盘广,历代王朝大多都是黄帝的后代设立的(如五帝中的颛顼、帝喾 、尧 、舜、禹,以及夏 、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无一不是黄帝的子孙),黄帝后裔在各地先后设立了70多个政府 ,繁衍了600多个姓氏。”刘文学认为,黄帝王朝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文化 、初步文化 、主体文化、核心文化,中华文化正是从黄帝开展一脉相承并推动下来的。
据了解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主要在河南 。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 ,不断繁衍 ,并同其他部族相融合 ,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 。炎帝族在各地先后设立了20多个政府,繁衍247个姓氏 。目前,中国姓氏排名的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源自河南 。
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刘文学表示,黄帝是中华民族血统上的文明始祖,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同尊一个祖先,共认一条根 ,这强大的凝聚力,就出处于黄帝 、黄帝精神和黄帝文化。(记者 武建玲 文 宋晔 图)